
在天气炎热的环境中使用进口工业机器人,需要特别关注高温对设备性能、稳定性及寿命的影响。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,涵盖环境控制、设备维护、操作规范等多个方面:
-
确保工作环境温度在机器人额定范围内
进口工业机器人(如发那科、安川、ABB 等)通常有明确的工作温度上限(一般为 40℃,部分精密型号可能更低),需通过温度计实时监测环境温度。若超过额定值,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。
-
加装降温设备
-
对机器人本体及控制柜加装工业空调、风扇或冷风机,确保局部环境温度稳定(控制柜内部温度过高易导致电路故障)。
-
避免机器人直接暴露在阳光下,可搭建遮阳棚或加装隔热挡板,减少环境热源影响。
-
保持通风良好
确保车间内空气流通,避免高温空气积聚。若车间封闭,可安装通风管道,将热空气排出室外。
-
监控电机温度
高温会导致机器人电机(伺服电机、主轴电机等)散热效率下降,可能引发过热保护停机或烧毁线圈。可通过机器人控制系统(如示教器)实时查看电机温度,若接近警戒值,及时停机冷却。
-
检查散热部件
-
定期清理电机散热风扇、散热片上的灰尘、油污(进口机器人的散热部件精度较高,积灰会严重影响散热)。
-
确认散热风道是否通畅,避免被工件、工具遮挡。
-
避免过载运行
高温环境下,电机负载能力会下降,应避免机器人长时间满负荷运行(如高速搬运、重型焊接),可适当降低运行速度或增加停机休息时间。
-
控制柜内部降温
控制柜是机器人的 “大脑”,内部包含 PLC、驱动器、电源模块等精密电子元件,高温易导致元件老化或短路。
-
确保控制柜自带散热风扇正常工作,定期更换风扇滤网(防止灰尘进入)。
-
若环境温度过高,可在控制柜内加装小型空调或半导体制冷片。
-
检查电缆与接头
高温会加速电缆绝缘层老化(尤其是柔性电缆,如机器人手臂关节处的连接线),需定期检查电缆是否有开裂、硬化现象,接头是否松动、氧化(氧化会增加电阻,导致发热加剧)。
-
防潮与防腐蚀
高温环境可能伴随高湿度(如夏季多雨地区),需在控制柜内放置干燥剂,防止电路板受潮短路;若车间有腐蚀性气体(如焊接、喷涂环境),需加装过滤装置,避免元件被腐蚀。
-
更换高温适配润滑剂
进口机器人的关节、导轨等运动部件依赖润滑油 / 脂润滑,高温会导致润滑剂粘度下降、失效。
-
咨询厂家或查阅手册,选用耐高温型号的润滑剂(如合成润滑脂,适用温度范围更广)。
-
缩短润滑周期(如原本每 3 个月换油,高温环境下可缩短至 2 个月),避免部件因润滑不足导致磨损加剧。
-
清理润滑点杂质
补加润滑剂前,需清理润滑点周围的灰尘、金属碎屑,防止杂质混入后加速部件磨损。
-
光学 / 视觉传感器防护
若机器人配备视觉系统(如 3D 相机、激光传感器),高温可能导致镜头起雾、传感器精度漂移。
-
为传感器加装隔热罩或冷却套,避免直接接触高温工件或环境。
-
定期校准传感器(高温可能导致参数偏移,影响定位精度)。
-
精密机械部件检查
高温可能导致机器人机械臂关节、轴承等部件热膨胀,影响运动精度(尤其是高精度装配、焊接机器人)。
-
停机时测量关键轴的定位误差,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,需重新校准(参考厂家提供的热误差补偿参数)。
-
检查轴承间隙是否因热膨胀增大,必要时调整预紧力。
-
制定高温应急预案
-
明确机器人高温报警(如 “电机过热”“控制柜温度高”)后的处理流程,立即停机并记录故障代码,联系厂家技术支持(进口机器人的故障代码解读需参考原厂手册)。
-
配备备用冷却设备(如移动空调、应急风扇),防止突发高温导致生产中断。
-
操作人员培训
-
确保操作人员能通过示教器识别高温相关报警信息,避免误操作。
-
禁止在机器人未冷却时打开控制柜或触摸高温部件(部分电机外壳温度可达 60℃以上,可能烫伤)。
-
定期记录运行数据
记录高温环境下机器人的运行参数(如电机温度、控制柜温度、故障率),便于分析设备状态,提前预防故障。
高温环境会加速进口机器人的部件老化,建议:
-
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测(可联系厂家售后或专业服务商),重点检查电子元件、机械部件的老化程度。
-
对易损件(如风扇、电缆、轴承)提前备货,避免因高温导致突发故障时无法及时更换(进口配件采购周期较长)。
总之,炎热天气下使用进口工业机器人,核心是 “控温、散热、勤检查”,结合设备原厂规范制定针对性维护计划,既能保障生产安全,也能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。若出现复杂故障,优先联系厂家技术团队,避免因自行维修导致保修失效(进口机器人通常有严格的保修条款)。